唐山市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唐山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及其他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1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一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和各种严峻挑战,全市上下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落实中央、省一系列决策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力做好稳增长、调结构、控物价、惠民生、促和谐各项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综合经济实力跨上新台阶。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442.4亿元,同比增长11.7%。全部财政收入由上年的439亿元跃升到555.5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55.6亿元,分别增长26.6%30.5%,收入总量、增量继续稳居全省首位,全部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一般预算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比重达到10.2%46%,分别提高0.4个和1.4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546.1亿元,增长6.2%470个项目开工建设,120个项目竣工投产或投入使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835.8亿元,增长15.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316.2亿元,增长17.6%

  ——产业结构得到新优化。国家级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实施传统产业技术改造项目450项,完成工业技改投资620亿元,占工业投资的59.8%;推进传统产业资本战略性转移项目105个,完成投资176亿元。渤海钢铁集团整合重组纳入国家钢铁工业“十二五”规划,钢铁前五强企业(集团)生产集中度达到68%,精品钢比重63%,分别提高2个和3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增加值35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12.5%,同比提高3.4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26.7亿元、增长20%,高速动车组、矿用抢险探测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加速产业化,纳米发电机等一批高科技项目引进落地。服务业完成投资1404.8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5.2%。年初确定的10大旅游和10大交通项目进展顺利。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市级以上科研机构发展到120家、比上年增加20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7家,总数达到80家。工业聚集区建设步伐加快,年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园区达到8个。节能减排工作深入推进,新淘汰落后产能铁163万吨、钢1032万吨、水泥2215万吨、炼焦145万吨、造纸40.8万吨,预计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13%,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1.5%,可完成省达目标任务。

  ——以曹妃甸为龙头的沿海开发取得新进展。沿海地区完成生产总值1620亿元,增长13.5%,增速高于全市1.8个百分点。曹妃甸新区完成投资600.9亿元。曹妃甸矿石码头二期、通用码头三期和通用散货码头投入试运营,唐山港全年货物吞吐量达到3.1亿吨,增长20%,在全国港口排名由上年的第9位上升到第8位。华电曹妃甸重工装备制造基地、汽车零部件等一批产业项目完工或开工建设,首钢京唐钢铁二期和华润曹妃甸2×100万千瓦发电机组项目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并全面启动前期工作,中石化千万吨炼油项目已由国家发改委委托中咨公司开展项目评估。曹妃甸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综合保税区申报取得阶段性成果。中日唐山曹妃甸生态工业园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工业区综合服务区二期、三期工程相继开工。唐山湾生态城12平方公里起步区路网初步形成,企业生活服务基地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

  ——新农村建设呈现新气象。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发放粮食直补、综合直补等惠农资金8.3亿元。粮食生产再获丰收,粮食总产达317.8万吨,增长2.5%,实现“八连增”。全年投入农田水利资金3.8亿元,新增灌溉面积1.6万亩,新建节水灌溉面积34万亩。实施龙头企业壮大、品牌农业创新、粮食核心区建设等16项重点工程,新培育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省级1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123个,农业产业化经营率65%,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15万人,非农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重达到73%。新开工省级新民居建设示范村303个,累计达到735个,居全省首位,农村面貌和人居环境有了新提升。

  ——城镇面貌发生新变化。城镇建设三年上水平工作扎实开展,全年城镇建设完成投资超过1000亿元。作为城镇建设三年上水平“一号工程”的环城水系公园广场建设及周边区域改造进展顺利,36个公园广场已完工17个、在建10个,周边旧小区和城中村改造同步启动;南湖生态城西北片区回迁安置小区、影视基地、老唐山风情小镇等项目加快推进;凤凰新城新青少年宫、传媒大厦等公益项目及一批住宅、商业、总部基地项目加快建设;空港城完成总体规划编制,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陆续启动。旧城改造步伐加快,万达广场、新华贸等一批重点区域改造项目建成。新改扩建南新道等9条城市道路,完成天然气管网完善、丰润热电市区联网续建、市区污泥处置厂等一批市政基础设施项目。205国道改造丰南段、京沈高速迁西支线主体工程通车。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和国家生态园林城为契机,深入开展城市“绿、美、亮、净”综合整治,城市面貌进一步提升。县城扩容和小城镇建设加速。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2.5%,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全面推开,基层医疗机构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全面实行。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开滦集团等5家企业入围全国500强,庞大集团成功上市,上市公司累计达到10家。事业单位改革稳步实施,乡镇机构改革全面完成。区域金融体系不断完善,新增域外金融机构8家、小额贷款公司11家、村镇银行2家。文化、科技、教育、社会管理等领域改革继续深化。民营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6.9%,税金占全部财政收入比重达到69.1%。对外开放水平实现新提升。成功举办第二届曹妃甸临港产业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第十四届唐山中国陶瓷博览会等大型经贸交流活动。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0.97亿美元,增长24%,法国赛诺菲、美国沃尔玛、香港新世界等一批战略投资者入驻唐山;进出口总额达到108.6亿美元,其中出口38.9亿美元,增长33.2%;对外投资总额1.6亿美元,增长45%。对内交流合作取得重要成果,引进市外资金731.5亿元,增长1.25倍。

  ——改善民生取得新成效。投资160亿元,为群众办的20件实事全部完成。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1785元和9460元,分别增长11.4%13.8%。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新增就业10.2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6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城镇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养老保险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新农保制度实现全覆盖,参保人数达到312万人,72万农民按月领取养老金;新农合筹资标准由每人每年140元提高到230元,报销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在全省率先启动新农合大病统筹基金。城乡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310元、每人每年1540元分别提高至363元和1900元,保障水平居全省首位。新开工震后危旧平房改造安置住房4.9万套,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9.89万套,全面完成省达任务,廉租住房保障总户数达到1.9万户。同时,坚持不懈狠抓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工作,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2011年我市安全生产各项控制指标达到全国先进水平,被国务院安委办评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优秀单位。带着感情做好群众工作,健全社会矛盾综合调控机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强化,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进一步巩固。

  ——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新进步。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85.4%,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全省率先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办学规模水平不断提升,河北联合大学通过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中期检查,唐山学院接受了教育部本科高校办学水平评估。公共卫生服务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健康唐山,幸福人民”行动深入开展,免费为全市7045岁以上农民、城镇无业居民中的“三高”人群进行了体检,新工人医院和新妇幼医院开工建设,乡镇卫生院标准化率达到100%,村卫生室达标率85%。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市博物馆改扩建工程竣工投入使用,市文化广场、新工人文化宫开工,“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扎实推进,启新记忆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一批文化产业项目顺利实施。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在第七届全国城运会上我市获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市奥体中心开工建设。全面贯彻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3‰。第六届全国双拥模范城创建工作扎实推进。广播电视、外事侨务、民族宗教、慈善、残疾人、防震减灾、气象、人防、档案、地方志、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等各项事业取得新成绩。

  ——政府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实现新提升。高度重视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工作,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682件,按时办结率100%,代表、委员满意率99%。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大力推进政风建设。“五五”普法圆满完成,“六五”普法全面启动,被评为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城市。坚持依法行政,加强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扎实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深入开展行政机关晒权评议活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这里向各位代表再报告一下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早在1988年,我市就开始启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经过历届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23年矢志不渝的拼搏努力,在去年12月份召开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大会上,我市被中央文明委正式授予“第三批全国文明城市”称号。这对于进一步提升唐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全市人民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在更高起点上推动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创建过程中,全市各级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顾全大局,通力协作,攻坚克难,充分展示了唐山人民的良好精神风貌。全国文明城市的创建成功,必将激励广大干部群众为建设更加繁荣、更加文明、更加和谐的美好家园而不懈奋斗!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在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新成绩。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同心同德、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各级干部和广大建设者,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向驻唐部队、武警官兵、公安政法干警以及关心支持唐山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面临着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科技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有待提高,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任务艰巨;资金供给紧张,金融生态环境有待改善,部分企业生产经营遇到一些困难;市场物价高位运行,城乡居民生活受到影响;社会事业与经济发展还不相协调,保障和改善民生还有大量工作要做;政府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一些政府工作人员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服务意识不强、效率不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消极腐败等现象。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2年工作思路和目标

  2012年是深入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是我们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党代会精神和省委对唐山提出“六个走在全省前面”新要求的起步之年,也是本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我们还将迎来党的十八大召开。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意义重大。

  展望2012年,我们既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同时更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有利条件。从挑战看,外部环境极其复杂,世界经济增速放缓,经济复苏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国内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稳定的问题还很多,经济增长下行与物价上涨压力并存;国家实施房地产调控政策,将对我市房地产、建材、钢铁等行业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同时省内外兄弟城市都在竞相发展,使我市面临着加速转型和提速跨越的双重压力。从有利条件看,全球背景下的新科技革命和产业转移重组加速,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优势和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中央确定把“稳中求进”作为今年经济工作的主基调,重视扶持发展实体经济,有利于我们转方式调结构、实现经济平稳可持续发展。从唐山自身讲,做好今年工作有五个方面的有利条件:一是迎来了重大机遇。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首都经济圈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为我市聚集优质生产要素、促进现代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二是拥有强大的动力。省委、省政府对唐山的发展高度重视,明确提出“六个走在全省前面”的新要求,为我们在新的起点上谋求新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三是打造了强劲支撑。我市不仅拥有沿海、港口、资源、产业等独特优势,形成了较为雄厚的经济基础,而且培育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成长性好的大企业,这将有力地拉动经济强劲增长。四是实现了良好开局。我市“十二五”开局之年保持又好又快发展势头,转方式、调结构取得积极成效,主要指标特别是质量效益指标明显提升,为做好今年乃至整个“十二五”时期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五是形成了大好局面。全市上下加快发展的意识更加强烈、氛围更加浓厚、士气空前高涨,形成了推动更好更快更大发展的强大合力。对此,我们一定要统一思想认识,科学把握发展大势,坚定发展信心,抢抓发展机遇,积极应对挑战,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奋发向上、大有作为,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

  市第九次党代会科学描绘了唐山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明确了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为推动唐山科学发展、争先进位指明了方向。去年年底召开的市委九届二次全会围绕落实中央、省部署和市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对2012年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根据市第九次党代会和市委九届二次全会精神,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中央、省和市委一系列工作部署,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调整经济结构为突破口,着力扩大内需,着力加快沿海开发开放,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努力实现更好更快更大发展,推动各项工作走在全省改革发展前面,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全部财政收入增长15%,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0%以上;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降低率均完成省达目标要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98‰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

  上述目标,是从我市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确定的,力求既体现转方式、调结构,推进科学发展的要求,又符合应对竞争、争先进位、努力走在全省改革发展前面的现实需要,既积极进取,又实事求是。

  做好今年政府工作,我们要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争先进位这一总体目标,推动各项工作走在全省改革发展前面;牢牢把握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奋发向上、大有作为这一工作主基调,努力实现更好更快更大发展;牢牢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这一中心任务,力促发展质量和速度双提升;牢牢把握曹妃甸开发建设这一战略重点,举全市之力加速打造沿海经济隆起带,培育新的增长极;牢牢把握深化改革开放这一关键举措,激活内力、广借外力,破瓶颈、求发展;牢牢把握城镇这一综合载体,推动城市建设上水平、出品位;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目的,真正让发展进步的成果惠及千家万户,让全市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

  三、2012年主要工作任务

  为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着力抓好十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着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从唐山讲,现阶段保持经济增长仍然靠投资拉动。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扩内需、稳增长的重要抓手,作为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载体,创新理念抓投资,凝心聚力上项目,努力增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

  优化投资结构。坚持存量调强、增量调优,遵循国家产业政策,加大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民生和社会事业、生态环保等领域投资力度,确保工业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服务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均有较大幅度提升。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方向,鼓励支持传统产业资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产业链高端转移,年内传统产业资本转移力争突破200亿元。在抓好事关全局重大项目的同时,高度重视和加强中小项目建设,大中小项目一起抓、一二三产并举,形成大中小项目协调推进的良好局面。

  狠抓重点项目建设。全年安排重点项目200个、总投资4100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000亿元以上。其中,1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40个,年度计划投资150亿元。加快浙江物产物流基地等80个在建续建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如期投产达效;力促曹妃甸大型海水淡化、中煤科工煤机装备制造等120个重点项目开工。同时,加快推进晶源裕丰高端可通用芯片等120个前期项目,确保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强重点项目的谋划储备,全市重点项目入库数量保持在1000个以上。全面落实重点项目建设责任制,继续组织开展重点项目观摩活动,在全市上下营造比学赶超、抓项目促发展的浓厚氛围。

  推动各类开发区和产业聚集区建设。加快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10个省级开发区建设步伐,充分发挥其在对外开放、科技创新、产业聚集等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完善省级工业聚集区和各特色产业园区规划设计,加快园区路、水、电、气、讯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为项目进区和产业聚集创造条件。制定工业聚集区发展扶持政策和管理办法,加速现代产业和优质生产要素向园区集中。今年,每个省级工业聚集区新开工重点项目10个以上,完成投资和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增长25%20%以上。

  积极破解项目建设瓶颈制约。优化国土资源管理,完善建设用地分配和使用管理办法,健全重大项目用地事前协商制度,积极争取增量、盘活存量土地,科学设置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努力保障项目用地需求。坚持依法依规用地,坚决严肃查处违法违规用地行为。积极争取金融信贷支持,全面整合财政资金,通过发行企业债券、激活民间资本、招商引资等多种途径,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

  ()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一产抓特色、二产抓提升、三产抓拓展”和“改造旧的、发展新的、培育好的”思路,加快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具有唐山特色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深入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全面推进工业提升计划,深入开展对标行动,组织实施100项传统产业技术改造重点项目,加快我市由钢铁大市向钢铁强市转变,由制造业大市向制造业强市转变,由工业大市向工业强市转变。围绕打造精品钢材基地,实施“钢铁行业优化提升工程”和“钢铁效益倍增计划”,严控钢铁产能总量,加快钢铁产业改造升级和整合重组,加大特种钢、专用钢等新产品开发力度,推进钢铁产业向精深加工和产业链高端发展,经过三至五年努力实现钢铁效益翻番。重点抓好渤海钢铁集团整合重组、津西钢板桩等项目,精品钢比重达到65%以上。围绕打造装备制造基地,重点支持高速动车、冶金机械、选煤机械等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和产品向集群化发展,加快发展技术含量高的高端装备制造等耗钢产业。围绕打造高端建材基地,支持冀东、惠达等优势骨干企业做大做强,鼓励新型建筑材料产业发展。围绕打造滨海化工基地,以曹妃甸工业区、海港开发区、南堡开发区为重点,推进煤化工、海洋化工、石油化工发展和产业链延伸。围绕打造绿色能源基地,加快推进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高效清洁开发利用。

  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为重点,加强引导和政策扶持,积极培育开发科技主导型产业和产品,加快产业化步伐,努力形成新的产业优势。重点抓好中低速磁悬浮列车、纳米发电机、系列机器人、电动汽车、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片及组件等30个重点项目,确保取得实质性进展。

  大力发展服务业。坚持把服务业作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城市形象、改善人民生活的战略重点,拓宽领域,提升功能,创新业态,加速发展。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突出抓好海港物流产业聚集区、北方钢铁物流一期等重点项目建设,积极谋划建立钢铁、煤炭、铁矿石等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平台,全面提升物流业发展规模和水平。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推动商贸流通等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旅游休闲、社区服务等产业。以清东陵、唐山湾国际旅游岛等十大旅游项目建设为重点,推动旅游业大发展、快发展。拓宽服务业发展领域,培育壮大科技服务、信息咨询、总部经济、会展经济等高端服务业。继续推进工业企业主辅分离,加快服务环节外包、剥离和转型。落实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进一步完善落实鼓励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确保全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3%

  加快打造“行业巨人”和“航空母舰”。加大对优势产业、重点企业扶持力度,落实国家鼓励实体经济发展的各项措施,推进企业做大做强和产业集群发展。实施大型企业集团培育工程,力争到“十二五”末,在工业领域打造开滦、唐钢、冀东3个年营业收入超千亿的特大型企业集团,渤海钢铁、高速动车等5个超500亿的大型企业,三友、冀东油田等10个超200亿的大型企业;在服务业领域打造开滦国际物流、庞大汽贸等5个年营业收入超百亿的大型企业,唐山港等20个超50亿的大型企业,联旺经贸等50个超10亿的大型企业。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引导扶持一批创新型、成长型、科技型中小企业做优做强,力争到“十二五”末,打造年营业收入超亿元、拥有鲜明行业特色、在国内同行业领先的“小巨人”企业550家。发挥传统产业优势,促进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高度重视品牌的创造、培育和经营,年内力争新增中国驰名商标4个以上。

  ()着力推进以曹妃甸为龙头的沿海开发开放,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紧紧抓住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一重大机遇,全面落实省加快推进曹妃甸开发建设现场办公会议要求和部署,调整完善发展思路,整合要素资源,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加快产业聚集,着力加强薄弱环节,突出重点、打造亮点,抢抓机遇、攻坚克难,举全市之力推进曹妃甸开发建设,开创沿海开发开放新局面。

  进一步完善规划体系。完善曹妃甸新区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港口岸线开发利用规划、海洋利用和保护规划等专项规划,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法制性和权威性,通过规划科学引领曹妃甸新区的开发开放。

  狠抓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加快曹妃甸港区LNG码头、煤炭码头续建和京唐港区集装箱泊位等港口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港口功能,唐山港货物吞吐量力争达到3.5亿吨。活化资产,加大投入,加快曹妃甸水、电、路、气、热等基础设施配套,突出抓好重点产业项目配套设施建设,集中力量抓好曹妃甸工业区综合服务区建设,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尽快聚集,为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创造良好完备的生活设施和条件。稳步推进唐山湾生态城建设,完善唐海县城、南堡主城区服务功能。启动唐曹铁路规划建设。

  加速产业聚集步伐。把产业聚集作为曹妃甸开发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把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作为工作重点,集中精力,落实责任,强力攻坚。瞄准世界500强、央企、知名民营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战略投资者,加快建设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突出抓好马自达自动变速箱、首钢长白机械制造等重点项目建设,特别是全力推进中石化千万吨炼油、首钢京唐钢铁二期、华润曹妃甸2×100万千瓦发电机组等一批重大产业支撑项目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建设。抓好中日唐山曹妃甸生态工业园建设,确保一批项目落地开工。

  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按照省要求,本着精简、效能、统一的原则,理顺曹妃甸新区管理体制,建立权责统一、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新体制新机制。全面落实省、市支持曹妃甸新区发展的财税、融资、土地、用海、环保、行政审批等方面的各项政策措施,为曹妃甸的大开发、大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抓好曹妃甸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综合保税区申报推进工作,力争年内获批运行。

  ()着力推进“三农”工作,加快新农村建设。坚持把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进一步加大强农支农惠农力度,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全面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等政策,确保财政支农资金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在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的同时,加快发展非农产业特别是与农业生产相衔接的加工业,扩大农民非农就业。积极发展劳务经济,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按照“一产抓特色”的思路,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强化科技支撑,加快产业化步伐,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重点实施食品加工园区建设、设施农业提升、品牌创建等十大工程,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努力形成特色,提高效益。全市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80家以上,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50个,争创国家名牌农产品或驰名商标1